嬰兒臍帶護理全攻略:了解消毒方式和注意事項

2023-12-31


嬰兒的臍帶護理是新手爸媽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,在這篇文章中,傑登將帶大家一起深入了解,如何確保寶寶的臍帶健康和安全。


認識嬰兒臍帶

臍帶裡面有三條血管,兩條動脈和一條靜脈,當寶寶尚在媽媽的子宮中時,他的一切氧氣和營養需求都是透過胎盤,再經由臍帶傳送到寶寶的身體,體內產生的廢物也從臍帶再送回胎盤做交換。

然而,一旦寶寶誕生,他就必須開始獨立自主地呼吸和攝取食物,開啟自己的生命旅程。

因此當寶寶出生的那一刻到來,醫師會立即在距離肚臍根部1-3公分的地方夾上臍帶夾,然後剪斷臍帶,正式斷開與母親的生理連接

這小小的臍帶段,濕潤軟綿綿,卻需要特別的呵護,因為它很容易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,且新生兒免疫力尚弱,需要我們的細心呵護。



臍帶的脫落時刻

通常臍帶在1-2週內自然脫落,部分情況可能稍長,但超過3週以上沒脫落就要特別留意。

臍帶的脫落時間與兩大因素有關:臍帶的乾燥程度和臍帶的粗細。


臍帶乾燥程度

維持臍帶的乾燥有助於促進脫落,同時也能減少細菌繁殖的機會。


臍帶本身粗細

寶寶天生的臍帶可能會有不同的粗細,較肥壯的臍帶可能脫落較慢,而相對較細的臍帶可能脫落速度較快,所以如果寶寶臍帶比較粗,就更需要細心照顧了



臍帶的照護守則:乾燥、乾淨

保持乾燥

平時要確保寶寶的臍帶通風良好,避免包覆過緊,同時要注意尿布褲頭不要壓迫臍帶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刺激。 

洗澡水可以接觸臍帶,但不需要過度搓揉,且每次洗澡後,應使用乾淨的棉枝輕拭臍帶保持乾燥或做臍帶護理,並確保通風。


保持乾淨

去藥局購買75%酒精、95%酒精、棉枝和紗布,或是直接購買臍部護理包先使用75%酒精進行消毒,再用95%酒精擦拭,確保臍帶快速乾燥。



臍帶護理的步驟如下

  1. 洗完澡後,首先要輕輕擦乾臍帶的水分。
  2. 使用棉枝沾取75%的酒精,在臍帶和皮膚的接觸處開始進行消毒。若皮膚有褶皺,可使用手指輕輕撐開,深入縫隙以便更好地進行消毒,不用擔心寶寶痛,臍帶本身是沒有痛覺神經的。請注意,不要使用同一支棉枝在已經消毒過的地方進行第二次擦拭,以免將外圍的細菌帶回至臍帶的脆弱位置。
  3. 根據需要,可以使用新的棉枝再次沾取75%酒精進行額外的消毒。
  4. 消毒完成後,最後使用棉枝沾取95%酒精進行一次擦拭,有助於迅速乾燥臍帶。
將沾了酒精的棉支深入臍帶和皮膚間隙,才能確實消毒
將沾了酒精的棉支深入臍帶和皮膚間隙,才能確實消毒

以上護理建議每天至少1-2次,這樣的步驟能夠確保臍帶在清潔和消毒的同時,避免感染促進乾燥,有助於順利脫落。



臍帶脫落後的照護

臍帶脫落後的護理步驟如下:

  1. 當臍帶剛脫落後可能有滲血或分泌物: 如果臍帶脫落後出現暫時的滲血或分泌物,不必擔心,這是正常現象。

  2. 每天繼續使用酒精進行消毒: 在滲血或分泌物存在的情況下,每天仍需使用酒精進行臍帶護理。使用75%酒精沾取棉枝,輕輕擦拭臍帶及其周圍皮膚,並用95%酒精進行乾燥。

  3. 持續直到分泌物完全消失: 持續進行每天的酒精消毒,直到分泌物完全消失,且臍帶區域變得乾燥後,就不用再使用酒精,正常洗澡後擦乾即可。



警覺臍帶的異常狀況

以下是可能需要盡快就醫的情況

肚臍感染

肚臍是寶寶容易被感染的部位,當周圍皮膚出現紅腫摸起來熱熱的,有大量組織液、黃綠色黏液或血水,或有異味時,就要小心可能是細菌感染,需就醫處理。

臍瘜肉

有些寶寶臍帶脫落後,會看到肚臍中間有個凸起的肉芽,此時需繼續用酒精消毒,若1週後沒有持續縮小或收乾的跡象,會增加感染發炎的風險,建議就醫處理

處理肉芽的最簡單方式是在門診使用硝酸銀藥水,這是一種採用化學燒灼原理的方法,逐漸點藥於肉芽上,對寶寶來說是個無痛的治療,一般來說,這種方式的效果相當不錯。 

開放性臍尿管 

在某個胎兒發育階段,膀胱和肚臍之間存在一條相通的通道,被稱為臍尿管。

通常,嬰兒在出生前臍尿管會自行封閉,但有少數嬰兒可能因為臍尿管未封閉而持續開放,這種情況會導致尿液由肚臍滲出,使得肚臍一直處於濕潤的狀態,分泌物通常為水狀清澈或淡黃色(也就是尿),此刻一般需要靠外科手術將其關閉。


免疫力低下

已經照了上述護理方式保持消毒乾燥,但超過3週以上依舊沒脫落跡象,尤其有合併其他皮膚感染的寶寶,要小心先天性免疫不全的問題,需就醫評估。



超級重要!應避免的行為

雖然早點讓臍帶自然脫落是理想的情況,但請勿過於急躁,千萬不可用手搖動臍帶等人工方式試圖讓臍帶脫落,這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。

同樣地,也不建議使用優碘、雙氧水甚至是麻油等來處理臍帶,這可能導致局部刺激和發炎問題喔。 



傑登總結🐼

以上這些建議將確保您的寶寶擁有順利、健康的臍帶脫落過程,如有其他疑慮或問題,請隨時向醫生諮詢或尋求協助。


延伸閱讀  新手爸媽必讀!寶寶黃疸不嚴重,但這些情況要特別注意!



近期發表文章